close

  金海燕
  不久前,江蘇省鎮江市市長朱曉明到寶堰鎮接訪,50多歲的卞生林向市長反映村委會副主任、寶堰鎮集鎮辦副主任莊紅林把村裡唯一一條通往公路的村路給圍起來,導致村裡人出行非常困難。11月20日,市長熱線的工作人員給他打電話,詢問他對於“村路”的解決結果是否滿意(據11月25日“澎湃新聞”)。
  從相關新聞報道看,鎮江市長朱曉明深入到基層,在鎮里的一家面館門前接訪,傾聽群眾的意見,事後又在寶堰鎮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解決群眾的訴求提出了具體的意見。當市裡收到相關部門“違建的圍牆已經被拆除,村裡道路也已經修好”的報告以後,又主動打電話征求上訪者的意見。然而,當市長熱線問上訪當事人“對道路整改是否滿意”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原來,“路根本沒有修好,圍牆也紋絲不動”,這與有關部門報送的所謂“違建的圍牆已經拆除,道路已經修好”的報告大相徑庭。原來,有關部門的整改只是“對下忽悠老百姓,對上忽悠市長”的“忽悠”游戲。
  某些基層幹部敢於“對下忽悠老百姓,對上忽悠市長”,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雖然如今已經是一個信息發達的“自媒體”的時代,但對於真正處於最基層的百姓來說,表達訴求的渠道,特別是向高層領導直接表達訴求的渠道,仍然不夠暢通。像卞生林那樣有機會在市長下訪時直接反映問題的,畢竟是少數。而這些被反映的問題竟然被基層相關部門報一個“整改完成”,就能夠安然過關。況且,只有不多的地方能像鎮江的市長熱線那樣,把上報“完成整改”的情況主動向舉報者(或上訪者)通報,核實並且直接聽取百姓對整改的意見。
  把群眾上訪變成領導下訪,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經形成了制度,市長局長直接到鄉鎮甚至農村聽取百姓的訴求,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但是,如果領導的下訪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對下忽悠百姓,對上忽悠市長”的情況還會發生。而這種雙向的“忽悠”,比百姓見不到領導的信息阻隔,危害更大。一旦出現了雙向“忽悠”,就可能在老百姓的心裡埋下了“高層領導也不可信”的“信任危機”。
  要讓“市長”不被忽悠,辦法也很簡單,只要學一學鎮江市的辦法,對基層單位上報的“整改”殺一個制度化的回馬槍,再進行一次“核實”,如果發現這種“雙向忽悠”的情況,就要認真追責,嚴肅查處。  (原標題:值得警惕的“雙向忽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pbyfoghrspi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